仁敬法師講經《四十八願要義 講記節錄》
第二場 【第1 至 2願】
那…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 也是一樣要養成這個習慣, 盡量有始有終,大大小小的事情, 這個就是守規矩、就是在持戒。這個我們生活當中就有很多機會, 可以去訓練, 大大小小的事情…我們都用這種恭敬心, 用圓滿的心態, 自始至終把它完成! 不管我做得好不好, 我就是盡心盡力的把它完成, 這個就是恭敬心!
恭敬心不是看到法師來了, 看到什麼樣特殊的一個狀況, 才立刻提起這個警覺, 那這樣的話沒有辦法轉化你的這種習氣, 沒有辦法成為你內在的這種氣質。應該是二六時中從早到晚, 任何事情都是這種恭敬的態度, 那麼你不知不覺就養成你這種端正的善習氣。你那個氣質很快就會轉化, 看起來就真的是像--善男子、善女人! 要這樣來練習, 這個是行門。
我們的行門不只是念佛, 這個是做人的根本基礎。那因為我們平常都忽略掉, 沒有去注意要從這邊下手, 所以藉著這個機會, 在這裡也提醒大家! 我們能夠聽到一點我們就做一點, 慢慢的就會發現自己其實懂得滿多的, 真的很懂得規矩, 那麼有機會你才可以再引導一些後學, 我們真正才像學長的樣子嘛!
不要學了一、二十年, 連基本的規矩都不懂! 那即使我們很慈悲, 想要勸導人家來修學, 可是人家看你好像底子也打不好, 那對你就沒有辦法生起信心。那這個當然是針對, 我們已經發心皈依的弟子入佛門。那對於初學的…完全都不了解, 我們當然要對他特別的包容, 然後慢慢再引導他來學習, 其實這個也是最基本的一個禮儀, 在這裡也希望大家可以注意一下!
像古代人家祖師大德, 禪宗的二祖, 這個最有代表性--慧可。他以前要去求法, 要去求達摩祖師, 因為他的心不安, 修學修了很久, 慧可在還沒有去見達摩之前, 是一個講經的法師, 法緣也很好, 也很聰明,學問很好。 但是因為還沒有大徹大悟, 只是教理明白, 可是他的行門,他的境界還沒有契入, 所以他的心不安, 老是覺得沒有得到真實的受用, 沒有解脫感。 所以一直到達摩來了以後, 他就去求法, 希望達摩能夠幫他安心, 給他一個安心的方法。
其實我們修學佛法, 究竟來講就是要安心, 那他怎麼去求的呢? 他去的時候, 達摩都不理他, 達摩在後山山洞裡面打坐, 面壁九年了。 所以他是要真正用功的人, 他是不打閒岔的, 不隨便理人的, 不是說看到人, 不好意思不跟你打個招呼, 那這樣他要參那個話頭就斷掉了,沒有辦法參到開悟。
真正修行人, 他是不喜歡被人打閒岔, 就像我們念佛也一樣, 才容易功夫成片。 跟你世間那一套應酬的, 世間人見了面, 沒有打招呼好像很不好意思。可是修行人其實也可以不用刻意去管這些禮節。但是你要讓人家了解你在用功, 不要被誤會, 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 他其實可以不用理會慧可, 也是很正常的。可是, 慧可為了要求法, 他寧可就在外面等。
一直等…一直等…乃至於下雪的天氣, 那個雪已經…他等很久, 等到這個雪已經積到膝蓋這麼高, 達摩還是故意不理他, 要考驗他的誠心! 最後沒辦法, 他…達摩還是如如不動, 祖師就是祖師! 結果最後慧可就拿一把刀把自己的手臂切斷, 這個叫斷臂求法…這個公案。
這是告訴我們什麼? 真正要求解脫, 真正要具備恭敬心、真誠心! 就是要有這種寧捨身命, 也要完成一心一意的要來完成這件事情, 可以付出一切的代價都沒有關係, 這個真正是具足恭敬心, 當然我們現在不用這樣做, 我們是要了解到, 我們現在人的根性, 真的比起以前的人差太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