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第八場(十) 衣食自至願、應念受供願

仁敬法師講經 四十八願要義 講記節錄
第八場【第35-48願】
全文視頻: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qWW6UZJGso


(十) 衣食自至願、應念受供願

接下來我們再看第四十頁第四行: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一段有兩願是三十七、衣食自至願。三十八、應念受供願。


「衣食自至願」主要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安心辦道,願願都是成就我們辦道的助緣,不是叫我們去享受啊。有的人說:  唉呀!你們這些人生到極樂世界去,就是為了貪圖享福啊!那邊黃金為地啊,甚麼七寶那麼多,原來你們都是貪心,就像我第一次聽到老和尚開示講,衣食自至這一願,唉呀!吃飯喔,只要動個念頭,飯就有了啊,吃完又不用洗碗, 唉呀!這個太好了對我來講這個是很辛苦的事情啊,一天三餐,我又不會煮菜,煮的又很難吃,然後吃完了以後又要洗,一天三次要花很多時間,這確實是很困擾的事情。可能家庭主婦會特別有感受,我要煮那麼多人,家裡要照顧那麼多人,整天都在忙這些事情,如果就我們修道來講,這確實是很大的障礙。

所以阿彌陀佛發這一願,主要是幫助我們能夠一心修道。世尊他規定,出家弟子不能夠去工作賺錢,要用托缽的方式,那傳到中國,因為國情不同,就接受十方供養。形式不同,他的意思都是一樣的,他有意義的,一方面托缽可以去掉你一些為了這些雜事浪費掉時間,你可以一心辦道;一方面也讓這個藉由托缽的因緣,你可以去讓眾生種福田,跟眾生結緣,給他機會種福田--福。那麼在這個修福的緣一結,我們也有機會跟他做法佈施,互相成就。居士是修福,那麼出家眾呢?做法佈施。所以世尊啊,這個安排是有他修道的用意,任何的設施,都是為了要成就我們辦道。

如果說出家眾,在中國的叢林就比較從這個百丈立清規、馬祖建叢林,中國叢林有中國僧團的特色,它就是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嘛!完全是自給自足, 可是它還是有一些比較開緣的一個部份。如果完全都是靠自己,然後不跟居士往來,那居士沒有機會修福。那所以很多人就會誤解說: 唉呀!中國的這個禪宗啊,禪門裡面這些出家人都自了漢,都住在深山裡面不理人,不過那是屬於禪門的一個修法,也不是整個中國佛各宗各派都是這個樣子。那因為他們有他們的時代背景因緣啦!所以就形成這樣的一個特色。

那我們要瞭解世尊,制定規矩種種的用義,就是為了讓我們安心辦道。同時也能夠接引眾生,讓眾生能夠從修福開始,你福報累積夠了, 改天你有因緣出家了進一步重點就在修道上面,然後十方就護持你一心修道,四眾弟子互相成就。第三十八願 「應念受供願」這個就是你看阿彌陀佛,連我們要供養十方諸佛的供具,各方面都已經幫我們設想好,祂幫我們發這一願啊!

我們要去供佛,需不需要很辛苦啊?不需要,我們只要動一個念頭,連供養具也都準備好了,動一個念頭,十方諸佛,我們就已經供養完成了啊,這個很不可思意喔!這個境界,很深哪! 這個是顯示出甚麼?心佛不二,我們跟佛是一體的,不二的,就像我曾經提過,阿彌陀佛在哪裡?我們知道祂是在十方法界,無所不在,對不對?可是其實祂也住在我們的心裡,所以祂跟我們很親啊,是一體的。

那我們呢? 我們住在哪裡?我們也住在阿彌陀佛的心裡,這是事實真相!所以是這麼親的,我們跟佛是一體的,那這是甚麼道裡呢?現在不講,因為講不清楚,沒有辦法講,你會越聽越迷糊。整部《華嚴經》就在講這個境界,但是我們知道事實就好了,我們跟阿彌陀佛的關係,甚至於跟十方諸佛都是一體的。所以這一願我們才有辦法動一個念頭,供養就圓滿,這裡面有很深的道理啊!
(
待續)


弟子承悔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