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第六場(十四)二十五願:天人禮敬願;二十六願:聞名得福願;二十七:修殊勝行願

仁敬法師講經《 四十八願要義 講記節錄
第六場 【第22-27願】
 
(十四)二十五願:天人禮敬願;二十六願:聞名得福願;二十七:修殊勝行願

好,那我們繼續看下一段經文:『我作佛時 十方眾生 聞我名字 歡喜信樂 禮拜歸命 以清淨心 修菩薩行 諸天世人 莫不致敬 若聞我名 壽終之後 生尊貴家 諸根無缺 常修殊勝梵行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好,我們先看到這一段。這幾願,又是針對另外一種根機眾生所發的。這個所契的對象,是善根福德最薄弱的這一類人。當他聽到名號之後,並沒有生起要求生極樂世界的心。可能我們周遭也有這樣的人,你勸他去極樂世界,他說:不要啦!我念念佛可以啦!可是我來生還要來做人,享享福啊!或者是去做做慈善事業,跟著證嚴上人啊!其實這個也不錯,各有因緣。

但是我們客觀來分析,這一類人的根機就比較差,善根福德沒有那麼深厚。所以他聞到名之後,也歡喜,但是他還沒有辦法能夠成熟到,因緣成熟到他發起求願往生成佛的心,他還是想求人間福報。那麼這一類的人,佛也不捨棄,祂不會說:你跟我修的法不一樣,我就排斥你,你跟我不是同一國的,各走各的。不會像我們世間人一樣,祂還是會給他,為他發願,先結上這個緣,還是加持他。所以發了這三願:二十五『天人禮敬願』、二十六『聞名得福願』和二十七『修殊勝行願』。

天人禮敬,就是這句名號,只要聽到這句名號,就能夠生起恭敬心。你能夠生起恭敬心,即使你不求生極樂世界,你一定能夠生起恭敬心,然後你才會依教奉行,還是繼續念佛。那麼來生呢,也可以感得福報,隨你自己的願,而且修殊勝行願,還是繼續可以聞到佛法,讓你再繼續修行啊!一世一世的,阿彌陀佛加持你,來生還是可以再繼續,透過佛號不斷的加持。一直到你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你自然真正生起求願往生成佛的心。但是,甚麼時候能生起?不知道。所以這類人的根性就比較差,但是阿彌陀佛還是加持就對了,不會讓你來生就墮落。所以你真正好好念佛的人喔,也不怕,來生喔,那個福報很大。

但是福報大,如果你不懂得善用的話,那也是福中藏著禍啊!也是很危險,恐怕三世怨啊,也很難避免,福報大又造業,造業又墮落,直接墮到地獄,第十八層,都有機會,所以要小心啊!這個福報不一定是好事。

可是真正是老實念佛,來生絕對感得不是小福報,是大福報,所以一定要再接著為我們,發這個修殊勝行願啊!如果沒有機會聽聞佛法,那你這個福報就慘了啊!真的多半是,真的是害你墮落的因緣了。所以你看阿彌陀佛設想的真的很周到。黃念祖的注解裡面喔,對於這些我們前面所學過的這些願文喔,關於往生的這個不同的契機的對象跟修法,他也有做一個分析歸納,跟我們所提的都一樣。

我們之前,前面從第一願開始,就十八願、十九願、二十一願,還有我們剛剛所學的這幾願,都吻合。他講四十八願前面的第十八願,十念必生,是往生,是正因,四十八願之核心。這是黃念祖老居士注解裡面講的,跟我們一直強調的,是一樣的。十八願就是核心,也是往生之正因。我們真正求生淨土最核心的修法,就是十八願。

十九願與第二十願,這兩願是第十八願的開廣。他是這麼樣講:展開來,你第十八願不信啊,那你就依十九願修也可以嘛,但是它還是有信願行在裡面嘛,只是就變成自他二力。還有展開來,第二十一願呢,專指具有宿惡之眾生,悔過得生願,這個跟我們之前講的都是一樣的。第二十三願就是專指女人,聞名淨信,能夠發菩提心,求生淨土,命終轉男身。這個就是我們剛剛學習的,就是又專指女眾,業障比較深重這類的眾生。然後他做一個總結啊,他說 :以上各類,根機重深,皆因聞名發心,得生淨土,是為得益中之上者也,也就是說,我們前面所學過的這些願的,這一類的眾生。當然,善根福德有深有淺,可是,都還算是中上的根性。

那麼我們這裡,現在這段所學的,此段願文,則顯其下者。就是說,剛剛講的,唉呀,聽道以後,聞名之後,並沒有發求願往生的心,那麼來生就只能夠感得一些福報。黃念祖老居士說,這一類的人就是比較差了,比較差的根機。他說:「蓋眾生根器不一 故聞名之信樂發心亦不一 或因大心未堅 或因信願不深 或以持念不專 是以未能全契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 故當世未能了脫生死 僅能獲福於現在及來生 故獲利未能如前之數願也」
這個是黃念祖老居士的注解裡面所講的。那原因是甚麼?沒有辦法發起求生的心。就是因為,可能是他信願不深啊!沒有真信切願嘛!沒有辦法像我們這樣,唉呀,對十八願非常的至心信樂。相信,這個信願沒辦法真正生起,或者是持念不專,你如果雜修不專,那表示你沒有真信切願。如果有真信切願,你肯定專修。

所以他這麼講,就是相對的,或因信願不深,或以持念不專,是以未能全契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沒辦法契入這第十八願哪,最核心的這一願。這是因為根器不同,很清楚。所以四十八願裡面,發了這麼多往生的方法,修法不同,就是為了契合不同根機的眾生。那麼最殊勝的、最核心的,就是第十八願。你們要依哪一願修啊?十八願嘛!對不對?看起來都很聰明啊!好像都差不多快開悟了。

聰明人才會選十八願啊!不要選十九願還要靠自己,靠自己多累啊!靠自己哪裡保險啊!對不對?而且我們真的沒有力嘛!印光大師講:我們自有何種力,唯有無始劫以來的業力。這是真的,不要說自以為自己真的有甚麼本事。那從這一願當中我們也可以看的出,阿彌陀佛祂的心量真的很大,祂勸我們求往生嘛!可是你不聽嘛!你不願意求啊!沒關係,我不介意,你要甚麼我還是給你。你要福,好,沒關係,還是先跟你結善緣,慢慢等到你哪一天,你願意發願求生了,那就圓滿了。

這個看得出阿彌陀佛的心量,不像我們世間的眾生,我們真的要好好學習。我們勸人家甚麼他不聽,我們就跟他翻臉,不然就劃清界線。那這樣的話,我們就沒有辦法真正圓滿我們的菩薩道,我們的佛道。我們一定要廣結善緣,他現在跟我們修法不同,觀念不同,沒關係,還是結善緣,然後等待,也不強求。等待,等待他因緣成熟。我們可以從旁協助,就比如說:唉呀,我們要勸朋友啊、家人啊,來念佛共修。勸不來,怎麼辦?好,從此不要連絡了啊!這個人沒有善根,我們要親近善知識,我們不跟不修行的人往來。這樣對嗎?不對。當然不能常常往來,他不修行嘛,我們不要浪費很多時間,他喜歡跳舞唱歌,我們不能陪他去啊!可是還是要保持連絡,偶爾要問候一下,關心一下,然後等待他善根福德漸漸成熟,這樣就對了。

你看,阿彌陀佛就做給我們看啦!那這個呢,這個在我們生活當中,我們就現前就要學習的。這個觀念要先建立,然後要去實踐,你就會慢慢的,你可以廣結善緣。同好,當然很好,你不用怎麼勸,他善根福德成熟了,你跟他講,他馬上:啊,我們去共修啊!我們志同道合;可是,很多都是勸不來的。怎麼辦?你就要用這種態度,不要急,也不要慌,更不要翻臉,那不行,一定要把這個種子先放下去,先把我們的光碟跟他結緣。因為他不聽嘛!你勸他,他不聽,那乾脆就是給他光碟,有因緣他也會看啊!

盡量先跟他種一個種子,總有一天總會成熟。
第六場 ()

弟子承素恭敬節錄(仁敬法師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