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敬法師 講經 :《四十八願要義 講記節錄》
(十) 佛神通之圓滿
所以底下第十一願, 就是遍供諸佛願, 阿彌陀佛如果沒有先幫我們發【神足通願】, 我們有沒有辦法去遍供諸佛, 沒有辦法 ! 這個發願都有次第的, 有很深的學問在裡面的, 我們知道世尊的大弟子之一, 目犍連是神通第一。有一天他就心血來潮, 他想要試一試世尊的聲音, 能夠傳到多遠, 是世尊的聲音傳得遠, 還是他的神通力他可以飛得遠, 他想要比較看看。因為在佛陀在世的時候, 有很多小乘阿羅漢, 他都以為跟佛境界差不多了, 所以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他覺得他已經圓滿了, 他不了解大乘圓教佛的境界。
所以世尊才需要在《法華經》上面勸他們回小向大, 是這樣。那麼這目犍連, 有一次, 他就運用神通, 就一直飛飛…飛…飛得很遠, 怎麼飛都還是聽到世尊在講經的聲音;然後飛到一個大千世界之後, 就飛不出去了, 他神通已經到盡頭了。後來世尊還故意用神力加持, 讓他飛到三十二個佛剎之外, 很遠…很遠的地方。那飛到那個地方以後, 那個地方的佛菩薩, 身相都非常的高大, 結果目犍連在那裡就變成像一隻小蜜蜂一樣, 這樣飛來飛去, 任何一個人在他面前, 都像是個巨象一樣…
那邊的法會的會上的菩薩, 聽眾當中就奇怪, 這哪裡來的, 這麼小的人, 這個時候那個國土的教主, 就趕快先提醒與會的菩薩: 「你們不要對他起輕慢心。」因為怕他那麼小, 看不起他, 這什麼小東西啊, 就像我們看這螞蟻, 也不怎麼樣,小東西而已……對不對? 就趕快提醒與會的大眾說:「他是娑婆世界, 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 是一個聖人。」所以趕快提醒他, 不然如果萬一看輕他是有罪過的。
這個時候… 釋迦牟尼佛也運用神通, 在他的耳邊跟他講, 交代目犍連: 「你趕快用神通, 把自己身體變化, 變大。」然後他就聽話, 就變大, 然後才在座前禮佛問訊, 見到佛一定要問訊頂禮。然後, 之後禮完佛了, 要回去娑婆世界了, 回不去了, 太遠了。回不去了, 他的神通, 迷路了, 也不知道往哪裡走, 這個是世尊故意用神力加持, 把他送到很遠的地方讓他回不來。這個時候他就承認, 他的神通是很小的, 很小的, 那怎麼辦? 回不了家了, 這個時候世尊不管他了, 故意的, 他回不了家, 怎麼辦?
他就請問那個國土的教主, 那尊佛, 問他怎麼回去, 那個教主就告訴他:「你靠自己的力量要飛回去, 你阿羅漢自己的力量, 自己的神通要飛回去, 你無量劫也回不了娑婆世界, 即使我給你指出道路, 方向, 無量劫的時間你也回不去。」神通很小, 那怎麼辦呢? 教他一個方法,「你稱念本師的名號 “本師釋迦牟尼佛” 在一念當中就可以回去了。」各位聽到這裡開悟了沒有 ? 目犍連稱本師釋迦牟尼佛, 一念之中回到娑婆世界, 我們現在稱南無阿彌陀佛, 一念之間會不會到極樂世界, 只有本師加持的力量, 本師的名號加持的力量, 一念間就到, 這個是經典上記載的公案。
即使是目犍連, 這樣神通第一的阿羅漢, 他靠自己的力量, 沒有辦法! 連路都找不到, 還要無量劫也不得回, 沒辦法回去, 真的就是完全靠他力, 靠本師加持的力量, 稱念名號。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 阿彌陀佛的神通, 佛陀的神通這麼廣大,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 真的要往生極樂世界, 只有靠佛力加持。靠自己, 連阿羅漢都不行了, 我們行嗎 ?你在那邊去念一心不亂, 念佛三昧, 你也沒有辦法。
印光大師、藕益大師, 常常跟我們開示: 「即使你把佛號念到風吹不入, 雨打不濕, 如銅牆鐵壁般, 你如果沒有信願, 你去不了。」這個名號本身有具信願行, 南無阿彌陀佛就有信願行, 那是沒有錯, 但是說在自然的情況之下你念, 你願意念當下就具足信願行, 這個是一個情況; 但是… 祖師開示的說: 「即使你把佛號念到一心不亂也不能去。」那是因為那個是要說明什麼 ? 說明另外一個道理, 說明: 假如你沒有信願, 那換句話說: 你不願意去啊 ! 或許你要去兜率天, 你要來人間, 那你把這個念佛的這個功德, 你沒有回向要求生極樂世界, 你有其他的去向, 那你當然不能去極樂世界, 是這個道理。所以你要去極樂世界, 就需要具足信願, 是這個意思。
那有些人臨終沒有辦法念佛, 沒有辦法, 他從來不懂, 也不知道什麼叫做信願, 只有聽到佛號就…我昨天講的, 痴呆十年, 只有聽到念佛機裡面的名號, 就具足信願行--往生。像這個時候就是他自然的因緣, 透過佛號的力量, 佛號本身就具足信願行了。這信願行是三合一, 一中含多, 這個境界是很高, 所以反正 “信願行”, 我們只要具足一個條件就可以往生。因為具足一個, 就等於具足另外兩個, 意思一樣的。你有 “信”, 當中就包含 “願”跟 “行”, 有 “願”當中就有 “信”跟 “行”, 有 “行”當中就有 “信”跟 “願”。
情況是這個樣子, 但是道理我們不懂沒關係, 因為這是《華嚴經》的境界, 一多不二, 一中含多, 這個境界很高。你不用去搞懂, 反正你只要知道什麼叫「信願行」;掌握這個關鍵, 真正相信, 真正願意發願求生極樂世界, 剩下的你就老實念佛, 念多念少都可以, 隨各人的因緣, 關鍵你要真正願意去。 你不是嘴巴講要去, 結果心裡不是那麼一回事, 那你念佛就變成只是修福, 來世就生天或做人, 福報會很大, 所以要搞清楚, 這個因果的一個關係, 那我們有了神足通, 我們就能夠在一念當中, 遍供諸佛。
弟子承喜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