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

第八場(六)純正淨土思想傳承的來源

仁敬法師講經 四十八願要義 講記節錄
第八場【第35-48願】
全文視頻: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qWW6UZJGso


(六)純正淨土思想傳承的來源

黃念祖老居士他就認為: 曇鸞大師所講解的,這個說法,深顯極樂菩薩圓解圓修,一地一切地,故生彼國者,皆不退轉,頓超階次,圓證補處,深顯彌陀大願,妙德難思。這個是黃念祖老居士他的看法,他非常認同曇鸞大師的這個講法。很簡單,但是又不會直接講得很高妙,講極樂世界是甚麼境界, 講半天我們也聽不懂, 而且也說不出來,不可思、不可議!議就是議論、言語,思就是思惟,你只要一動念,就離開那個境界,只要一起心動念,你就沒有辦法契入那個境界。

那怎麼去思? 怎麼去議呢?所以他就直接這樣講,他說: 「這個極樂世界,他方淨土,誰說一定要跟我們這個世間的因果一樣? 不一定啊!誰說一定要這樣? 」他這個回答很簡要,而事實上呢也確實黃念祖他是非常認同的,因為極樂世界確實是圓解圓修,這個完全是華嚴經裡面講的,四無礙法界,事事無礙啊!

那麼曇鸞大師他在我們淨土宗來講, 是非常重要的一位祖師, 大家都很陌生喔! 他沒有被列在淨宗十三位祖師的行列當中,可是黃念祖老居士,非常替他打抱不平,他有一部著作叫《往生論註》,他做了一個註解,註解是依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我們淨土有正依經典是三經一論,還有後來祖師大德又附上《圓通章》跟《普賢行願品》,正依經典只有三經一論,一論就是天親菩薩所作的論。那麼那個論喔偈誦一般不容易懂,那曇鸞祖師就作了一部《往生論註》,這一部註非常的高妙,他講的境界非常的高妙,黃念祖老居士非常的推崇、讚嘆!所以很替他打抱不平, 而且他的思想真正是純正的淨土的思想傳承。

所謂的 純正的淨土的思想傳承是說: 從佛力,百分之百靠佛力的,這個核心修法,這個思想來講的。如果就這個學術界的分判,分析十三位祖師當中淨土思想是大分為三類: 一類是靠自力: 像初祖慧遠大師比較側重自力;一類是靠自他二力: 這個是慧日慈愍大師, 大家還比較陌生;一類就是善導大師的思想。真正淨土宗的思想,最核心,完全是符合阿彌陀佛本願本懷的,就是善導大師。阿彌陀佛乘願再來,這個思想是有傳承的,不是善導大師一個人發明的。

最早是從龍樹菩薩,龍樹菩薩號稱釋迦第二, 釋迦牟尼佛再來的啊!龍樹菩薩是八宗共祖,是我們大乘佛法最推崇的一位祖師,各個宗派都推他為祖師,為甚麼推他為祖師? 因為他是大乘法的一個開創人,開展開來。那大乘法從哪裡來的?從小乘法,所謂的聲聞法,我們這個大乘法是菩薩法。從聲聞法開展開來的,所以真正的傳承就是從釋迦牟尼佛這裡傳承而來的。這個思想我們淨土法門也是從釋迦牟尼佛的這個開示,在世的時候的種種的教示當中所開展出來的。
那麼龍樹菩薩,他也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當時都是示現神通的這樣的大菩薩,他有一部著作《易行品》《大毗婆沙論》裡面的一品,《易行品》專門講這個淨土思想。所以就是有我們現在所學的這個思想, 是從《易行品》當中開展出來。

然後接著就是天親菩薩,他作的《往生論》。再來第三位就是曇鸞祖師,曇鸞祖師這部《往生論註》依據龍樹菩薩跟天親菩薩的思想。這個思想是有法脈傳承的,完全是百分之百是靠佛力的-- “特別法門。不是靠我們自己修行啊,所以他是非常簡單啊!龍樹菩薩在這一品叫《易行品》 是容易的易啊, 是修行。容易修行的這一品裡面所講的淨土法門修法,有提到阿彌陀佛,提到極樂世界這個法門。

那第四位呢就是道綽禪師, 道綽禪師當時也是淨土宗的大德, 他的法緣非常的好,往生之前他在那個山谷裡面據說: 他這個在山谷裡面帶念佛的聲音,整個山谷喔那種佛號的聲音迴繞不斷,好像有上萬人之多那種聲音,這個歷史上都有記載。那麼善導大師在二十三歲,證得念佛三昧的時候,景仰他的這個德行教化,他就是去親近道綽禪師,在他座下學習十年,他已經證得念佛三昧,但是還沒有大徹大悟啊! 還沒有大開圓解啊! 去親近他,在道綽禪師的這個傳承法脈傳承之下, 他通達了淨土教理。道綽禪師傳給善導大師的一句心法,告訴他: 「你真正要能夠通達淨土法門的理論、修法,必須要三經合起來看,三經合起來研究。」換句話說三部經典,他的修法宗旨不可能不一樣的。

以前我們都覺得,哇!觀無量壽佛經好難,在修觀!其實不是,一樣是持名念佛。一般他宗的祖師都沒有細細的去研究,只有善導大師,他真的把三部經完全通達,把這個法義,簡單、明瞭的開示出來。那麼一直到這個善導大師集大成,所以這個所謂的思想,他是有系統的,不是一個人的想法那麼簡單。從龍樹菩薩一直傳承下來,像這個道綽禪師,還有著作一部《安樂集》,然後善導大師是五部九卷,從龍樹菩薩的《易行品》。然後這個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曇鸞祖師的《往生論註》,道綽禪師的《安樂集》,還有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年輕人、知識份子,如果你真的有興趣研究,你們去學習,沒有三年五載啊,你是沒有辦法學習,不要說通達啊,你把它看完都不容易,沒有那麼簡單哪,我也是關門,關起來讀了三年,才有一點點,才敢這個比較用通俗的方式跟大家結緣哪!

(待續)



弟子承悔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