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敬法師講經《 四十八願要義 講記節錄 》
第七場 【第28-34願】
(十)明了壞苦當下自在
那麼這種心境,當下猶如漏盡比丘啊!這種感覺,真的,我也有感受到一些,不敢講說真的就像那漏盡比丘,完全沒有煩惱的阿羅漢,但是真的是嚐到了一點法味。當我們生起真信切願,相信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相信我們這一生肯定能夠成佛之後,當下的那一種內心的安穩,一種法喜,然後覺得很幸運很幸福,內心不再有恐懼與負擔。這種快樂是很清淨的很穩定的,不會怕失去。
世間人的快樂,快樂的背後你會有恐懼,因為你會覺得,可能改天就消失了,譬如你們在談戀愛,熱戀,愛的死去活來,可是你的內心會不會擔心,改天他會外遇,不喜歡你了,會不會?會,男眾也會擔心,女眾也會擔心。世間的快樂,世間沒有真正的快樂,所有的樂,世尊叫做“壞苦”,因為它會變壞,所以本質就是苦的。看起來好像快樂,其實是苦的,內心是有恐懼的,會有副作用。你說吃東西,哇,鮑魚魚翅很好吃!你吃多了,你看,你有什麼感覺?變苦了嘛!那個快樂就變了嘛!變了就不是真樂。
但是它這裡講「猶如漏盡比丘」,這種快樂,只要我們現在,我們不用等往生,只要現在接收到阿彌陀佛的加持,真的就感受到這種樂,這個漏盡比丘的樂是什麼樂呢?是一種不執著,樂受的樂,他內心當下面對境界有快樂的感覺,可是他內心不執著、不貪戀,所以沒有恐懼,這種內心是很清淨的快樂。那因為我們世間人都會貪著嘛!怕東西失去了,所以你隨之而來就有恐懼和不安,那種快樂就不清淨。
就像我們,為什麼說我們的快樂,有一點類似這種境界,因為當我們真正一心信受阿彌陀佛,一心想要求生極樂世界的時候,我們對這個世間是不會執著,不會貪戀的。所以境界來的時候,不管好跟不好,都隨緣去面對。然後,有沒有樂受?有,但是內心不貪著、不執著、不貪戀,所以也不怕失去,不怕失去,那就沒有恐懼感。就像我們到學會各地弘法,住的地方好壞也不同,有些住道場裡面就是一個寮房,有些地方,會長福報大一點,住他們家的別墅,那就是好像環境很好啊!
那有的人就想,其實修行好像是不是一定要修苦行才叫修行?不是,真正的修行是隨緣,而不貪著。好的境界來,你看《華嚴經》那種真正大富大貴,要在《華嚴經》裡面看,所以修學佛法不一定是要修苦行,一般世間人概念的苦行。真正懂得修學的人,掌握真正境界的是,你面對順境跟逆境都是平常心。什麼叫平常心?不貪著,不會起心動念,但是有沒有感覺?有,你在享樂,這東西好吃,真的很好吃耶!但是,吃完以後會不會想再多吃一點、再多吃一點,或是改天還要吃,沒有這些念頭。當下,就活在當下,當下,嗯,好吃好吃,或者是不好吃,那個感覺都是很清楚,不然你不是變白痴了嘛!修行修到變白痴。你當然是好壞都很清楚嘛!對不對?也有感覺,我們六根又沒有壞掉。
但是跟世間人不同的是,不但是更清楚,但是呢,只是更清楚,但是內心沒有任何的貪著,沒有其他的雜念,就是在當下,直接的去感受好或不好,清清楚楚,比世間人還清楚。但是這個快樂,面對順境的時候不貪著,比如說: 喔,今天住了很好的房子!哎呀,如果每天住這麼好,多好呀!那就是貪戀囉!那今天住的很差,哎呀好慘喔!怎麼那麼可憐,自己就覺得自己怎麼福報那麼差,怨天尤人,一大堆煩惱就起來了。世間人就是這樣,隨著境界轉。外境好就好高興喔!人家講你好美喔,就樂了三天;說你一句很醜,你就氣了三年。對不對?世間人就是這樣。
修行人就是你跟他講什麼,他都是如如不動,「好好好,是是是,你好我就好」,就這樣,這叫做八風吹不動,修行人是這樣。他一樣有感覺,看起來喜怒哀樂,跟世間人沒有兩樣,可是內心不同,這個要自己去體會。那我們從這裡可以想像到啊,我們現在如果在受苦怎麼辦?也不要去執著這個苦,這個苦也是假的嘛!對不對?苦也是幻相。如果你看破幻相的時候,你不要去執著這個苦真的存在,你不當它存在,它就等於沒有。比如說: 改天你生病了,癌症很痛,你不要一直去,你的心念不要去注意這個痛的感覺。
如果利根的人,靠自己修行利根的人,他直接看破幻相,苦本來也是一種假象,它不是真實存在,是我們認為它有,它才有。但是道理上知道痛起來還是很痛啊!對不對?那怎麼辦呢?念佛,靠佛力加持,你一心念佛,那痛的感覺真的就會慢慢地淡,到最後就不痛了。所以為什麼有些癌症病人,他真的不用吃藥,不用吃止痛藥的,就是靠佛力的加持。
弟子承素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