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第二場 (六之一) 淨宗祖師的思想判教

仁敬法師講經《觀無量壽佛經要義 》講記節錄  第二場

 (六之一) 淨宗祖師的思想判教

我們剛講到這個淨土思想的分判, 初祖是龍樹菩薩判 「難易二道」, 曇鸞祖師就判 「自他二力」, 接下來就是道綽禪師判「淨土門」跟「聖道門」。

「淨土門」就比較簡單了呀, 就是我們這個淨土法門是他力, 「聖道門」就是自力嘛, 就是自己修行轉凡成聖就是聖道門。 他們都個別從不同的角度, 要把這種概念講得更清楚, 發揮得更精細。

所以祖師他有思想傳承有不同的名詞來分判, 從不同的角度, 越講越清楚, 越講越清楚。 到善導大師他是判 「要門」跟 「弘願」, 這個我們今天會講;「要門」比較難, 就是自力, 聖道門嘛, 龍樹菩薩講的難行道 接下來印光大師也有判判「特別法門」跟「通途法門」。

通途就是一般的途徑-- 依戒定慧, 先因後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叫-- 「通途法門」。 我們這個是「特別法門」-- 頓超。老和尚也常常舉一個例子: 就像一隻蟲要在一根竹子裡面, 通途法門就是你自己從底下慢慢爬爬到頂端然後出三戒; 我們這個法門你直接在底下旁邊咬一個洞, 就從洞口出去了, 那是不是快很多?

所以祖師大德他用的思想, 他要把他判別, 做一個分判這個都有傳承的, 只是用的名詞不同而已。那我們今天要學的是善導大師在依據四帖疏裡面, 他在《觀經》裡面的一個分判;那他判的是《觀經》, 可是其實是整個三經一論, 他判為「要門」跟「弘願」。「要門」-- 重要的要, 門是門徑的門;另外一個是「弘願」-- 弘誓願嘛, 阿彌陀佛的願力嘛! 要門就是難行道, 就是自力法門。

就印光大師講的通途法門, 這個都有承傳的分判。 那甚麼叫要門? 就是《觀經》裡面十六觀都是要門, 所以我們以前都覺得《觀經》好難喔, 又要修觀, 靠自己的力量修觀, 戒定慧, 我們哪裡做得到!? 光是淨業三福就做不到了。 

但是其實善導大師給我們指出來, 這十六觀不是真正《觀經》裡面正確核心的修法, 那是因為韋提希夫人的祈請, 祂就先回答她了。 譬如說你現在問我, 唉呀, 這個問題是甚麼意思啊? 要怎麼樣修呀? 或是說你要求我教你怎樣修這個定、修這個戒啊? 那我一定先回答你的問話嘛, 回答完以後我再進一步主動的告訴你, 其實你還可以有更簡單的方法來修。

世尊也是這麼樣的回應韋提希夫人, 剛開始她祈請說: 「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他就教她修觀, 靠自力修行囉! 到流通分的時候才主動的包括前面十六觀前面的十三觀完全是修定嘛; 所以善導大師又把他判為定善, 修禪定! 你修觀不是修禪定嗎? 就定善, 法的善然後後面的第十四觀到第十六觀, 這三輩九品是屬於散善, 散就是沒有定力, 就是修福不是修定, 修定之外的就叫散善。那這三輩九品最後這三觀其實就是世尊祂主動講的, 主動講, 因為這個是要往生的一個修福的基礎, 就是淨業三福的這個範圍。

這一點只有善導大師能夠很清楚的講出來, 其他宗祖師沒有提到的部份; 所以再靠自力修行的這個要門, 這個範圍十六觀當中, 又分為前十三觀是定善, 後面三觀是判為散善。


這個名詞你們要稍微先有一點概念, 這個定散二門, 不管是前面十三觀修定, 還是後面三輩九品修這個淨業三福, 通通都是屬於自力迴向。也就是自他二力, 靠自己功德修修修修了半天, 其實根本沒功德, 但是還是修的很辛苦! 然後再把他迴向, 所以定散二門都是屬於自他二力迴向往生, 這樣的就是雜行。

也就是跟四十八願當中的十九願, 修六度萬行再迴向一樣, 都是屬於雜行迴向, 一萬個人當中難得一兩個去。 因為很難, 所以世尊後面才要在流通分的部分才會指出來-- 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這個才簡單! 持名, 信願往生就是十八願囉! 所以世尊真正的心裡啊, 十方諸佛的本懷啊, 真正就是要勸你: 「大家啊! 修淨土法門的人啊! 是真正要依十八願啊!

(
待續…)


弟子承賢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