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敬法師講經《觀無量壽佛經要義 》講記節錄 第二場
(六之一) 淨宗祖師的思想判教
我們剛講到這個淨土思想的分判, 初祖是龍樹菩薩判 「難易二道」, 曇鸞祖師就判 「自他二力」, 接下來就是道綽禪師判「淨土門」跟「聖道門」。
「淨土門」就比較簡單了呀, 就是我們這個淨土法門是他力, 「聖道門」就是自力嘛, 就是自己修行轉凡成聖就是聖道門。 他們都個別從不同的角度, 要把這種概念講得更清楚, 發揮得更精細。
所以祖師他有思想傳承有不同的名詞來分判, 從不同的角度, 越講越清楚, 越講越清楚。 到善導大師他是判 「要門」跟 「弘願」, 這個我們今天會講;「要門」比較難, 就是自力, 聖道門嘛, 龍樹菩薩講的難行道。 接下來印光大師也有判…判「特別法門」跟「通途法門」。
通途就是一般的途徑-- 依戒定慧, 先因後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叫-- 「通途法門」。 我們這個是「特別法門」-- 頓超。老和尚也常常舉一個例子: 就像一隻蟲要在一根竹子裡面, 通途法門就是你自己從底下慢慢爬…爬到頂端然後出三戒; 我們這個法門你直接在底下旁邊咬一個洞, 就從洞口出去了, 那是不是快很多?
所以祖師大德他用的思想, 他要把他判別, 做一個分判這個都有傳承的, 只是用的名詞不同而已。那我們今天要學的是善導大師在依據四帖疏裡面, 他在《觀經》裡面的一個分判;那他判的是《觀經》, 可是其實是整個三經一論, 他判為「要門」跟「弘願」。「要門」-- 重要的要, 門是門徑的門;另外一個是「弘願」-- 弘誓願嘛, 阿彌陀佛的願力嘛! 要門就是難行道, 就是自力法門。
就印光大師講的通途法門, 這個都有承傳的分判。 那甚麼叫要門? 就是《觀經》裡面十六觀都是要門, 所以我們以前都覺得…哇…《觀經》好難喔, 又要修觀, 靠自己的力量修觀, 戒定慧, 我們哪裡做得到!? 光是淨業三福就做不到了。
所以祖師大德他用的思想, 他要把他判別, 做一個分判這個都有傳承的, 只是用的名詞不同而已。那我們今天要學的是善導大師在依據四帖疏裡面, 他在《觀經》裡面的一個分判;那他判的是《觀經》, 可是其實是整個三經一論, 他判為「要門」跟「弘願」。「要門」-- 重要的要, 門是門徑的門;另外一個是「弘願」-- 弘誓願嘛, 阿彌陀佛的願力嘛! 要門就是難行道, 就是自力法門。
就印光大師講的通途法門, 這個都有承傳的分判。 那甚麼叫要門? 就是《觀經》裡面十六觀都是要門, 所以我們以前都覺得…哇…《觀經》好難喔, 又要修觀, 靠自己的力量修觀, 戒定慧, 我們哪裡做得到!? 光是淨業三福就做不到了。
但是其實善導大師給我們指出來, 這十六觀不是真正《觀經》裡面正確核心的修法, 那是因為
世尊也是這麼樣的回
這一點只有善導大師能夠很清楚的講出來, 其他宗祖師沒有提到的部份; 所以再靠自力修行的這個要門, 這個範圍十六觀當中, 又分為前十三觀是定善, 後面三觀是判為散善。
這個名詞你們要稍微先有一點概念, 這個定散二門, 不管是前面十三觀修定, 還是後面三輩九品修這個淨業三福, 通通都是屬於自力迴向。也就是自他二力, 靠自己功德…修修修…修了半天, 其實根本沒功德, 但是還是修的很辛苦! 然後再把他迴向, 所以定散二門都是屬於自他二力迴向往生, 這樣的就是雜行。
也就是跟四十八願當中的十九願, 修六度萬行再迴向一樣, 都是屬於雜行迴向, 一萬個人當中難得
(待續…)
弟子承賢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