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世的時候就是有一個老菩薩--男眾,他將近七十歲才出家,很有善根看起來很善良,有善根他才能夠出家,出的了家。那因為剛出家,沙彌輩份最小,佛陀率領一切比丘到皇宮去受供,那就留他看家照顧精舍,結果有一個女眾居士,很有恭敬心 那麼來到精舍要禮請法師,去家裡應供。
以前常常有這種風氣,那大家都不見了,只有剩他一個人在,可是她不想要白跑一趟,她一定要供養比丘,就求了半天,就只好把他求回去了,那這一路上這個比丘就想,慘了慘了等一下怎麼辦?這個應供啊?通常是比丘去應供完了以後,居士四事供養,以前是沒有供養錢,是供養布料、飲食、醫藥這些…現在到中國才開緣,國情不同。然後接著供養完了飲食、醫藥、衣服等等這些之後,接下來出家眾就要開示。
這是規矩,互相成就;一個四事供養,一個法布施。他一路上就想:「慘了!等一下吃完飯我又沒有法,怎麼跟人家開示?」很緊張。結果忍到最後這一餐飯,肯定消化不良,但是到最後好啦,這個居士很恭敬的就請法師開示…這個時候這個老師父,看起來很老的師父,沙彌而已,就沒辦法,你要持戒啊,不可以說謊。就老實說:「我真的無法可說」。就沒有辦法,承認啊! 什麼都沒學,什麼都不懂,怎麼開示?他就只好老實承認,我真的很抱歉!我真的無法對你說。
結果這個女眾居士她一聽,馬上就認真的思維:「無法可說」。什麼是無法可說?為什麼法師要這麼樣跟我開示,到底是什麼意思?她就認真的想… 突然之間,開悟了!原來他講的是金剛經的道理,一切法如夢幻泡影,無所有畢竟空。所以無法可說,開悟了。
人家有恭敬心,他不會懷疑這個法師講的對或不對? 他修的好不好?反正聽到什麼就馬上聯想到,跟佛法這個聯想,連結在一起,他就會啟發智慧。 我們人都有圓滿的佛性,自己可以開悟的,所以外境都是一個緣,不管這個外境,這個人修的好不好,如果你沒有恭敬心,即使是釋迦牟尼佛現前,跟你講什麼都沒有用。以前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城東老母,看到釋迦牟尼佛就討厭,跑給他追,那沒辦法度到她,後來就叫他的弟子去度她,自己的恭敬心啊。
弟子承念恭敬節錄自-印光大師文鈔3-2
文字版由弟子承靈恭敬節錄(仁敬師父審定)